2月24日,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好莱坞的颠覆之夜再次降临,《波西米亚狂想曲》成最大赢家,夺得了包括最佳男主在角内的四大奖项。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还有年前大热的西班牙语电影《罗马》,与饱受争议却大获全胜的影片《绿皮书》。
好消息是,早在获奖名单公布前,《绿皮书》便排上了三月一日的内地片档。这部原本人气平平的剧情片在获奖后吸引了国内影迷的注意,小童也在首映日去影院观赏了这部种族题材电影。
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名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
影片从一开始就着力建构了托尼·立普一家对黑人的警惕和排斥态度:两名黑人工人上门维修,惹得妻子家大动干戈全体出动过来保护她;托尼醒来之后更是将工人喝过水的玻璃杯直接扔进了垃圾桶。不过有趣的是,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在影片中的作用是为了塑造他灵活多变的人物性格和面临的生活困境。
钢琴家唐·谢利则被塑造成了一个“黑皮肤白人心”的形象。双重身份带来的困境在他身上呈现出分裂的态势:台上拥有颇高的名望和财富,却在生活中处处遭受不公平的黑人待遇;住在音乐厅楼上,却不能在音乐厅弹奏他“一生都在训练”的古典音乐;放弃高报酬,自愿去往危险的南方巡回演出,其目的是证明黑人,却抗拒和包括亲人在内的黑人交往。在面试托尼时,谢利一身国王般的打扮,端坐在位于台阶之上的、装饰华贵的椅子上,正是在使用外在的夸张掩盖他对于自己身份的困扰。
对于种族问题的思考,《绿皮书》没有局限在黑人的遭遇上,或者说影片从托尼这个“半”白人的暧昧视角出发——两人雨夜经过某个小镇时,盘查的警官讥讽他的意大利名字是“半个黑鬼”——提出了另外角度的思考,谢利将托尼的刻板印象视之为歧视,而这种敏感是种族歧视所引发的反向歧视。
总之,作为种族题材电影,《绿皮书》的的确确做出了超越传统同题材影片的突破,为这一古老问题引入全新思考点,值得在2018的电影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By the way,音乐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也已放出内地上映的消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喔!